新闻动态

NEWS

回眸2021丨“敲定”目标,中国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迈进

发布者:玫克生能源发布时间:2021-12-3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既关系长远,又与当前经济工作密不可分。对我国而言,向“双碳”目标迈进,也是在新时代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事实证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增长不可持续,必须加快转型升级,通过知识、技术、治理等方式来提高增长效率,全面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正式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径更为清晰和科学合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可以说,向“双碳”目标迈进,是我国主动作出的战略决策,有助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在2021年“双碳”元年即将结束之际,今日,我们聚焦顶层设计、操作路径、产业发展三方面,全方位梳理、解读我国为了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向“绿”转型所做的各方努力与成效。

 

顶层设计

“1+N”顶层设计出炉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以来,各地、各行业都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落实推动。但由于一些地方对目标和政策领悟不够深刻,在贯彻执行中存在偏差,出现了“运动式”“冲锋式”减碳现象,影响到能源供应、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由此,迫切需要有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政策设计来统筹推进,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10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意见》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了系统谋划,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指导各地、各行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让“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径更为清晰和科学合理。

 

《意见》明确提出,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意味着未来国家的经济规划、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等重大决策,都需要考虑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兼容性;这与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相一致,也符合经济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

 

《意见》发布第二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在《人民日报》撰文阐述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决不是就碳论碳的事,而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而提出的具体行动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工作须在“1+N”政策体系的统一部署下展开。而两份重要文件的正式印发,意味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出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擘画了行动路线图。

 

《意见》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1+N”中的“1”,为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是首份具有纲领作用的文件,也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

《方案》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根据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以及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将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

 

之后,还会有“N”个具体领域的顶层设计文件,指导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稳中求进,不能一蹴而就;碳达峰碳中和也不只是一场战役,在此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社会与低碳发展的有序平衡。

 

做减法

放眼目标也着眼实际

能耗“双控”也在转型

 

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自此,2015年开始实施的能耗“双控”进入新的阶段。

 

碳排放“双控”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表面的能耗总量控制,这将会进一步促进绿色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上半年,一半以上省份能耗“双控”目标未能完成,其中9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此后,上半年能耗控制形势不佳的省份陆续开始对高能耗重点行业实施高强度管控,限电限产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例如,云南9月即出台政策,要求加强钢铁、水泥、黄磷、绿色铝、工业硅、煤电等重点行业的管控。

 

“在‘十三五’能耗双控探索实践中,国家在五年规划初期向各地区分解了能耗双控目标,但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发生变化,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进展也随之出现了分化,特别是一些经济增长较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难以完成能耗总量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能耗“双控”由建立到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缺乏弹性、能耗双控差别化管理措施偏少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增长较快。虽然煤炭能源占比已从2012年的68.5%降至2020年的56.8%,但仍居主导地位。今年一段时间内,煤炭价格持续走高,影响各项经济活动有序开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针对各地经济发展与能耗双控之间的矛盾,国家发展改革委在9月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该方案明确,“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对应用可再生能源进行鼓励。”

 

11月24日,中央深改委提出要推进适应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市场机制建设,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同日,国家电网发布《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规则》,提出所有的发电类型和企业都可以参与省间电力现货交易,鼓励省间绿电交易。省间电力现货市场采用集中竞价的出清机制,燃煤发电、核电、水电、风电、光伏等各类电源统一竞价。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指引下,从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转变,是“双控”的含义在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更是政策调整着眼经济发展实际的结果。

 

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科学有序实现“双碳”目标,是未来较长时期需要面对的问题。这要求我们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从工程技术到生活理念,从个体居民到全行业供应链,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选取效率高、减排效果强、更加公平的经济政策,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做加法

小汽车也有大动力

新能源汽车实现降碳加速跑

 

如今,新能源汽车越来越为公众所认可和接受。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弯道超车,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已显著提升、产业体系也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已经转向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的重点也转向了更大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和营造产业生态,全行业已进入迈向“自我生长”的发展新阶段。

 

数据显示,进入2021年,尽管受到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依然在刷新历史纪录,1-10月,累计产销量同比增长约1.8倍。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11%。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的落地,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断获得重视和支持。今年以来,一系列举措落地、发力,持续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10月,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召开,部署能源改革发展工作,审议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紧随其后,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大力发展新能源。

 

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15年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发布《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家电等领域推出新一轮以旧换新行动,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行动,完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不难看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引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航标。但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基本实现贯通,但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管,促进整车电动化和智能网联技术等进一步融合,有效提升配套产业链水平。

 

虽然新能源汽车实现零排放,但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从碳足迹的角度来看,不仅需要降低汽车使用环节的碳排放,也需要兼顾能源生产、汽车制造、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推动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

 

对于汽车厂家和消费者而言,充电是否方便、续航里程几何、汽车质量是否过硬、驾驶是否安全等关键问题如何应对,将决定车企的市场竞争力和公众的消费能力。

 

内容来源:中国发展网

上一篇:义乌:推动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和加快区域光伏产业发展

下一篇:冬天为什么锂电池容量会变低,终于有人能讲明白了!

Copyright(©) 2021上海玫克生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9014088号-1

美克生能源
绿电来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21-37686609

  • 业务合作 Business Line

    021-37686608

  • 地址 Address

    上海市闵行区泰虹路456弄11号(新华联国际中心11号楼)
    浙江公司:杭州市余杭区欧美金融城T6幢26层
    江苏公司:无锡市新吴区融智大厦C栋8楼